登录 注册

现货中心 新闻中心 原料频道 期货频道 钢市早报 钢市日报 行情频道 客服热线:400-700-8508

钢厂调价信息:

钢厂导航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山钢重组日钢定盘 借壳资产难题尚未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09-08-25 10:4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飞扬

  8月24日,记者从权威知情人士处获悉,山钢重组日钢的具体协议已基本确定。“杜双华已同意山钢正式重组日钢。山钢将以现金出资的方式,获得新日钢67%的股权,另外33%的股权由杜双华及其他原股东拥有。重组后,日钢将成为山钢旗下的一个有限责任制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日钢董事长杜双华已将日照钢铁集团约30%的资产借壳上市。

  2009年1月16日,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公告宣布,其将通过增发新股的方式、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香港誉进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誉进发展”)的全部已发行股本——誉进发展间接拥有日照型钢30%权益、日照钢铁有限公司30%权益及日照钢铁轧钢25%的权益。三者均为日照钢铁集团旗下核心企业。

  对于如何处理已上市资产,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山东省国资委方面已就这个问题与杜总谈话,国资委希望杜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杜总还没有给出明确解决方案。”

  山钢控股67%

  2008年3月26日,山东钢铁挂牌成立。这意味着,山东钢铁业以省内重组的方式,拒绝了四面出击的央企和外资。

  由此,身处山东的日钢,渐渐被纳入山钢重组的想象区间。2008年11月5日,山钢与日钢正式签订重组协议。而此时,杜双华尚未将上述资产装入开源控股。

  不过,“港交所批准开源控股收购日钢部分资产后,山钢原有的重组协议基本失效了。”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对于山钢来说,连锅端的收购方式当然是最理想的,但现在基本不可能实现了。”

  然而,尽管杜双华已成功借壳上市,但山钢控股日钢的底线一直未改变。“山钢的态度很坚决,如果不能全盘收购,就一定要控股。”

  根据最新的重组协议,山钢除了将以增资方式获得日钢67%股权,重组“日钢的全部资产及土地”,而这些即将被重组的资产及土地,将“经过双方认可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具体数额将以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所确认的数额为准”。

  “山钢、日钢将于8月25日或26日正式签署资产重组协议,至于山钢对日钢67%的股权具体出资多少,还需等待评估机构重新进行评估,至少需一个月才能出结果。”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一位银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日钢集团总资产约350亿元,净资产约80亿元。

  山东某国企一位负责人表示,山钢将按照日钢“净资产”来增资,预计出资数额将在100亿元至160亿元之间。但“杜双华拿不到一分钱,重组后,日钢依然独立经营,山钢对新公司具有控制权,杜双华的身份只是一名小股东”。

  重组争议焦点

  “在我看来,山钢重组日钢,是一场小鱼吃大鱼的怪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教授许中波,并不认可山钢重组日钢。

  徐中波的话并非没有根据。从业绩上来看,2009年上半年,日照钢铁实现净利润约18亿元,而山钢旗下最主要的子公司济钢和莱钢同期共亏损12.85亿元。而2009年下半年,山钢的盈利目标仅为5亿元。

  但一位中钢协人士表示,山钢是否应该重组日钢,并不能简单以经营业绩来判断。“这是执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必然结果,重组目的在于,加快日照精品钢基地的建设。”

  按照2008年10月山东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将在日照建设临海钢铁精品基地,内陆地区一律不再核建新增生产能力的项目。

  日照精品钢基地规划的产能为2000万吨,而日照钢铁去年的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国家相关部门在三五年内不可能批准山东新增年产2000万吨钢的计划,因此,重组日照钢铁,是山东推进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的必要途径。

  借壳资产难题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日钢集团最终的股权分配方案,主要是根据“开源控股已收购日钢部分资产”这一无法回避的事实来确定的。“可以这么理解,杜总最终能够获得日钢33%股权,是经过此前的一系列资本运作获得的,而不是山钢自愿分给他的”。

  而开源控股目前持有的日钢子公司的股权,如何转换为日钢集团的股权,目前尚不明朗。

  “已经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暂时不会归山钢所有,但山东国资委希望杜总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意思就是,杜总主动将人家请来,应该想办法将人家再请回去。”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2009年6月份,开源控股方面对记者表示:“日钢的重组,需经过各方的协商同意下进行。如未来需要有关协商时,开源控股必定要考虑并顾及公司及股东的权益。”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山钢重组日钢后,日钢将成为山钢整体发展规划的一部分。鉴于杜双华已失去日钢控制权,“杜总正在为自己筹划后路,钢铁业依然存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