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现货中心 新闻中心 原料频道 期货频道 钢市早报 钢市日报 行情频道 客服热线:400-700-8508

钢厂调价信息:

钢厂导航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攀钢穿越“寒冬”

发布时间:2009-07-17 09:35 来源:中钢网 编辑:飞扬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攀钢钒炼钢厂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负重自强,用全部的智慧、最大的努力挖掘潜力、激发潜能,全力穿越“寒冬”,拥抱“春天”。
        
       紧盯市场“风向标”  优化资源配置

       炼钢厂干部职工深知,能不能按照L4产销合同计划组织生产,与能否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密切相关。

       在生产组织上,炼钢厂紧盯市场“风向标”,增强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与市场需求做到同频共振。得益于国家铁路建设的新高潮,做大做强重轨钢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首选”。为此,炼钢厂提出了全年120万吨的重轨钢生产目标。他们加强工序协作,加强工艺纪律检查和过程管控,提高重轨钢生产节奏合格率;把质量最好、效果最佳的原辅料用于重轨钢生产;打通了用2号方坯RH真空装置处理1号方坯重轨钢水的工艺流程,解决了1号方坯RH真空装置异常时的物流衔接问题。截至7月13日,重轨钢产量达到63万吨。与此同时,精心组织铬钼钢、车轮钢、车轴钢等适销对路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生产,使“双高”产品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坚守成本“生命线”  降本增效深挖潜

       随着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明显,成本往往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第一竞争力”。在金融危机中,坚守成本“生命线”成为应对危机、渡过“寒冬”的必由之路。

       面对步步紧逼的成本压力,炼钢厂掀起了一场“对标挖潜、降本增效”的大会战。他们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强化“均衡稳定生产是最大的降成本”,“依靠科技不可逆转的降成本”的理念;对照同行先进企业指标,从钢铁料、合金、辅料、耐材等各个方面对标挖潜。积极推进成本精细化管理,对车间指标作进一步分解、细化,具体到班组或岗位,实现成本压力传递、重心下移。

       唱响科技降本大戏,确立了18个科技降本降耗课题,涉及物流优化、降低消耗、质量改善、节能减排等多个方面。在物流优化上,采用“一一对应”工艺,推行“火车时刻表”物流组织模式,实施“优化钢包运行”管理,将L4计划从转炉工序前移到脱硫提钒工序,加强各个工序之间生产信息传递准确性、及时性,加强生产过程中物流管控,降低物流停滞时间,使铁水进厂到钢水浇铸的物流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带动了钢铁料消耗、工序能耗、吨钢电力消耗等技术经济指标全面优化。

       今年以来,炼钢厂钢铁料消耗、合金成本、吨钢综合能耗等成本指标持续优化,4、5月份相继创下今年降本新高,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上半年降成本目标。
     
       吹响攻坚“集结号”  同舟共济克时艰

       以“三知三创六比七抓”为重点的形势任务教育,吹响了应对危机的“集结号”,在员工中形成了“企业不发展,员工难以受益;员工不努力,企业难以发展”的共识,大家深刻认识到:危机当前,没有“旁观者”,都是“主人翁”。

       “上下同欲者胜!”厂领导的铿锵之语说出了炼钢厂全体干部职工的心声。“虽然经济形势不好,但干劲不能减,而且还要比以前干得更多、干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早日渡过难关。” “市场对产品质量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做大品种并不等于盲目抢产,要在控制事故、保证质量,在稳产的基础上实现高产”……一句句来自生产一线的肺腑之言,彰显出炼钢厂干部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决心。

       脱硫提钒车间职工通过实施“全脱硫、全提钒、全直兑”生产,平均每炉提钒铁水装入量稳定在140吨以上,比原操作提高了12吨/炉;炼钢车间职工从“降非计划、降消耗”入手,在严格执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优化冶炼操作,推广留渣作业,提高终点成分控制的精确性,大量使用废铜、废不锈钢等废旧有色金属替代贵重合金,用钢渣、散料等废弃物替代压渣专用冷料,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生产。月均改钢炉数从去年的23.75炉下降到9.83炉,降幅达58.6%;利用各类废旧有色金属533.74吨,实现降本增效134.62万元。板坯连铸车间职工精心操作,有效控制漏钢事故发生,1号板坯连铸机连续10个半月不漏钢,整体不漏钢炉数突破了万炉大关。

       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尽管钢铁市场的“寒冬”还未过去,但炼钢厂干部职工坚信,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有智慧、讲实干,伴随着一串串指标的优化,一个个纪录的刷新,定会融化坚冰,穿越“寒冬”,走进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