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1700热连轧生产线从“新秀”到“新宠”
发布时间:2008-08-27 11:23 来源:中钢网 编辑:飞扬
一条刚刚投产仅两年的热连轧生产线,今年上半年品种板比例却达到93%、高等级专用板比例高达76%,同比分别提高30.46和26.8个百分点,管线钢等高端产品形成批量出口,并打入国家重点工程。
济钢集团,这个热轧薄板市场上的“新秀”,由于在品种开发上的大步跨越,出手不凡,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市场的“新宠”。
瞄准市场 主动求变
济钢1700热连轧生产线是我国第一套自主创新并成功输出的重大冶金装备,其生产水平高低直接关系这条国产化生产线的成败。
2006年1月,热连轧投产后,济钢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了达产目标。进入2007年,热轧薄板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低端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在这种形势下,济钢及时将生产组织的重心由提高产量转移到开发品种上来。集团公司将2008年确定为“结构优化年”,职代会明确提出:“热轧薄板品种板比例要达到85%,其中高等级专用板比例要达到70%”。
这一目标对于投产仅两年时间的热连轧厂来说,意味着品种比要比上年提高13%,而高专比更是要提高22%,困难与挑战不言而喻。厂领导班子分析认为,要完成目标任务,转变生产组织观念是关键。品种结构优化是热连轧厂提高产品档次、快速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难得机遇。一场关于“市场观”、“效益观”的大讨论自上而下、不约而同的展开了。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勇立潮头,就必须有自己的高专产品;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增强产品获利能力,并保持稳定高效生产。
在技术中心、销售公司的指导和帮助下,热连轧厂深入研究市场趋势,瞄准用户需求,明确了品种开发的方向。全厂职工对事关质量品种的问题倍加关注。高压水系统改造项目的实施关系到产品质量的改善,该厂主动出击,一方面配合公司相关部门加快建设,力争早日投入使用,另一方面提前做好人员培训和维护分工,并制定了点检制度和标准,确保了新系统投入后正常运行,为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辊道由于数量多,在轧钢过程中,有一两根不能正常运转,一般不会影响生产节奏,所以常常被忽视。为防止带钢表面划伤,今年以来,精卷机械岗位职工特别制作了使用跟踪记录卡,对每一根辊道的上线时间、使用情况都做了详细记录,定期保养维护,减少故障频率。一旦出现故障时,及时联系调度室协调解决,避免辊道“带病”工作。
过程控制 精准求实
每一项新产品的研发都要经历一个从计划到调试、再到检查、改进的过程。过程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产品研发的成败。济钢热连轧厂强化品种开发的过程管理,周密组织,环环紧扣,突出“精、严、细、实”的特点,将PDCA循环法在“四步走”中完美演绎,做到“精”字当头,落到“实”处。
计划编排——精。重点产品开发前,研发人员首先根据主体设备的负荷限度和运行状况,对要开发的产品进行论证。确定可以开发后,结合前期的开发经验和用户使用需求,立即制定开发操作要点。到调试时,各操作岗位都会收到这样一份“战术手册”,“手册”上不仅清晰地标明了本岗位的操作要领、目标要求和异常情况应急预案,而且指定了具体负责人。调试组织——严。调试时,各岗位职工严格落实“三个到位”即技术措施制定到位、轧钢操作到位和设备点检维护到位。研发人员两人一组,分头把守一道工序,实时跟踪调试情况,及时调整参数;操作人员严格遵守工艺纪律,精准作业,努力将操作要求转变为合格产品;维护人员重点关注关键设备的运转情况,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处理解决。各部室、作业区负责人自始至终盯在一线岗位,协调指挥,严格把关。综合检查——细。调试产品经检测后,厂部马上召集各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召开分析总结会,一方面总结调试过程中轧钢、设备暴露出的大小问题,另一方面针对检测指标显示的各项结果,分析探讨原因,研究制定可行性整改方案。持续改进——实。研发维护人员结合调试遇到的问题,在认真修正模型数据的同时,组织工艺技术改进。在管线钢产品调试中,按照操作人员反馈的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发挥技术优势,开发了层流冷却自动模式功能,不仅给操作人员减轻了工作量,还为产品批量生产提供了便利。
通过灵活运用PDCA循环法,严格落实过程控制,今年上半年,该厂先后成功开发了X70、X80、花纹板等37个钢种、91个规格的新产品,管线钢等高附加值产量达42.21万吨。
岗位协作 高效求赢
产品种类成系列,高专生产上规模,获利能力登台阶,得益于岗位协作意识的普遍增强。各个专业岗位的职工从单打独斗到联合闯关,整体作战能力的显著提高,促进了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的高效运行。
随着生产的稳定顺行,热连轧厂班组职工具备了一定的研发、操作、维护经验。为了适应品种结构优化的需要,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本专业知识,开始向综合性、复合型人才靠拢。各部门通过开展区域课堂等方式,互相聘请优秀技术人员授课,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厂部因势利导,采取“攻关组”、“课题制”等形式,着力培植和充分发挥岗位协作能力,推动重点难点问题攻关。
受硬度、厚度等因素的影响,厚规格管线钢在开发生产时,容易产生错层。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制约生产研发工作的开展。厂部召集各专业的精兵强将,成立攻关组,专题立项,展开攻关。攻关人员打破传统思维,追根溯源,系统分析产生原因,对速度控制、冷却模式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优化,大胆调整工艺参数,使厚规格品种钢错层缺陷得到明显改善,在批量生产X65等高强度管线钢时,没有一卷钢卷因错层造成次品,产品质量缺陷由年初的2.1%下降到0.6%。为解决带钢在精轧抛钢后起套的问题,研发人员杨贵玲主动召集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在大家一一讲解所负责区域的控制时序和功能时,交流的碰撞迸发出了一个优化控制时序的改进方案,该方案实施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管线钢主要应用于输油输气管道的制作,性能指标要求十分严格,生产难度较大,是业内公认的高端产品。生产管线钢容易出现卡钢事故,为实现出口X70管线钢的稳定高效生产,热连轧厂提出了“卡钢事故为零”的具体要求,并将其作为检验岗位协作能力的标准。命令一下达,调度室密切掌控全线运行状况,操作人员一方面加强工序间的协调联系,将中间坯的质量信息及时传递给下道工序,另一方面将生产情况反馈至技术人员,用以实时优化参数。大家互相提醒,互相鼓励,通力合作,不仅实现了生产无事故的既定目标,而且本次批量生产的合格产品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结构优化东风劲,扬帆远航正当时。”今年前三个月,热连轧厂分别首次批量生产了达到和超过极限规格的X60、X65、X70管线钢产品,第二季度又先后成功试轧了花纹板、 150mm 板坯和X80管线钢,产品覆盖管线钢、焊瓶钢、汽车大梁板在内的九大钢种系列,品种结构优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塑造了济钢热轧薄板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