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钢铁舞钢生产线人力资源优化侧记
发布时间:2014-06-05 16:21 来源:中钢网 编辑:蓝雨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提升经济绩效的最大契机在于企业能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效率是最大的效率,人力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在河北钢铁集团舞钢二炼钢厂,120吨转炉是降本增效的重要项目。自2012年9月投产至今,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该项目的成本、质量和产量指标均跨入国内一流行列。在扭亏攻坚战中,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使企业的投入产出取得最大化?该生产线的答案是:将最好的资源配置在产线上,将最好的待遇配置在产线上,做到“用能人”“调动人”“少用人”,使人力资源的效率最大化。
把人才放到第一线
舞钢二炼钢厂厂长赵国昌说:“转炉对舞钢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能让它在最短时间内产出最大的效益?从筹备开始,我们的管理思路就是:要将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在转炉生产线上,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按照传统的眼光,主专业的大学生是舞钢的“掌上明珠”,应该被迅速重用,坐在办公室里搞管理才对。放在炉前搞操作,这不是对人才的浪费吗?赵国昌不这么认为:“一方面,舞钢的转炉生产在探索前进中,必须有一批既懂理论又善于分析总结、责任心强的人才能驾驭;另一方面,将主专业的大学生配备在炉前,真刀实枪地参与生产实践,打下扎实的技术根基,这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锻炼。”
就这样,二炼钢厂的10余名关键设备管理人员和转炉炼钢班长、主操手,全部配置的是优秀的主专业大学生。
史伍强,舞钢2012年优秀见习生、2013年舞钢转炉青工比武第二名获得者。2012年刚从东北大学冶金专业毕业的他就被厂里派到转炉炉前跟班。当时,转炉正在建设中,勤学好问的他,跟着设备专家们了解设备、学技术、学操作。但是,上炉前的第一天,转炉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学着师傅们的样子去测温,心想不就是拿氧枪将钢水温度测出来嘛,再简单不过了。没想到,温度没测出来,他却连烧了三杆氧枪。他这才知道,貌似简单的活儿并不简单。这促使他下定决心,从最基本、最简单的活儿干起,平台工、摇炉工什么操作都学。转炉投产后1个半月,他和李海洋等3名主专业大学生一起被选拔为炉前主操手。在炉前一年多的摸爬滚打,史伍强很快成为转炉生产的技术骨干。
在关键操作岗位配备技术人员的同时,二炼钢厂根据生产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对全厂科级干部进行了重新配置。年龄偏大,思路和能力已不适应转炉生产需求的一批干部被调整到辅助岗位,一批管理有思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年轻人走上了主生产车间领导岗位。
薪酬多少绩效说话
把最好的资源配置在产线上,不仅体现在人力资源配备上,还体现在了薪酬分配上。 正如赵国昌所言:“二炼钢要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就要把人用好。决不能让创效的人吃亏!”
为调动生产一线职工的积极性,二炼钢厂把奖金系数分配拉开了档次:炼钢、连铸奖金系数为0.9,运转、准备、调度室、技术管理奖金系数为0.8,机动科、生产科、安全科、办公室等管理人员奖金系数为0.5。
为进一步激发职工创效热情,二炼钢厂把开展劳动竞赛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他们抽出全厂部分奖金用于钢铁料收得率、连浇炉数、产钢量、中包回收等16项劳动竞赛。在4月份班产炉数劳动竞赛中,二炼钢厂核算本项劳动竞赛奖金7万多元,炼钢车间就获得奖金4万多元。
在科级干部的管理上,以效益论分配的思路体现得更加透彻。从2012年9月份至今,二炼钢厂先后8次修改完善《科级干部二次工资奖励细则》。最大的变化是,科级干部奖金由最初的按人均系数发放改为按指标完成情况发放,取消保底奖金,凭指标说话,科级干部二次奖金最高和最低的差距有两倍多。以连铸车间车间主任一职为例,之前的奖金系数为1.3,现在,他的所有奖金和安全、质量、成本、生产考核、事故等5大项共14小项的考核指标挂钩,得奖多少,以完成指标情况来定。
一系列激励措施的实施,激活了二炼钢厂人力资源的“一池春水”。他们以国内唯一一家连铸坯无纵裂企业太钢为标杆,使铸坯纵裂纹发生率从4%降到如今的2.42%,吨钢总成本比原来下降了265.15元/吨,钢铁料成本从投产之初的1100公斤/吨钢以上降到1050公斤/吨钢,吨钢煤气回收从89立方米提升到120立方米……短短一年半时间,舞钢120吨转炉的多项重要指标均与标杆企业持平。
这重新配置的科级干部,这10余名操作岗位上的大学生,为转炉生产追近一流水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减员换来精干高效
用最少的人完成任务是所有一流企业的共同做法,是关系人力资源效率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如何减少用工上,二炼钢厂颇费苦心。
2013年底,舞钢作出了清理“三外”的决定。二炼钢厂有81名劳务用工被清退,支援炼铁厂建设又调走了20余人。一时间,人员骤然紧张———部分关键岗位的人员因劳务工的清退而空缺,只能满足一条主线的生产,最惨的班走得只剩下一个人。
当时,在岗人员劳动量骤增,部分人员不适应,不满、消极、抵触的情绪弥漫,车间气氛异常紧张。
对此,二炼钢厂的态度是明确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哪个车间影响了生产,哪个车间承担责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生产稳定顺行,为适应高炉投产后快节奏生产打好基础。
以连铸车间为例,当时,劳务工清走了20多人。“生产节奏一天天加快,人员却少了,有的作业长、班长说他们心里没底,压力很大。我就和他们说,我们考虑的就是完成任务,没有任何理由。我和他们一起分析,比如合并岗位,把一个岗位的活儿拆分开,大家一起干,这不就解决了?只要有信心,就能完成任务!”二炼钢厂连铸车间副主任说。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连铸车间取消了维护岗位,把车间办公室和其他辅助岗位的所有人员组在一起,进行技术培训,实行操检合一;在生产组织中合理分配,一专多能;过去专门负责中包的人,现在还要负责换包;结晶器操作过去是4个人,现在通过准备工作提前做到位,减少为3个人……
工序之间的团结协作加强,人员更加精简高效。“原来两条生产线共16个人,现在变为9个人,活儿干得比过去还要好。”连铸车间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