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钢集团济钢信息化“兵发五路”助推企业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2-11-21 10:20 来源:中钢网 编辑:蓝雨
一是信息技术为企业构建科学高效的市场营销体系。通过业务驱动、部门协同,推动信息技术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深度融合,建立和完善现代营销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快速响应能力。典型项目有企业商务智能系统、市场信息化、现货交易平台、产线生产绩效管理系统。企业商务智能系统是将企业内、外部数据高度集成,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绩效管理建立多维度、多视角的历史与实时分析,为企业分析、预测市场和内部运营情况提供分析平台,实现运营分析数据化。产线绩效管理系统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指标分析与评价机制,涵盖到订单、计划、调度和生产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生产过程控制及管理中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订单交付能力。
二是信息技术为产品结构优化搭建高效平台。以开发订单价格前移和订单效益测算为切入点,建立完全成本模型,对实单进行多角度效益测算,全面跟踪订单收益、边际贡献、品种结构、预算完成等情况,实现了外部市场战略决策定位与内部成本资源优化管理的高效衔接,以此推动中长期营销策略及时调整和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典型应用项目有订单价格前移、订单效益测算系统。
三是信息技术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强力抓手。开发了财务核算精细化平台,建立了业务驱动财务的核算模式,具备日成本核算、月度预算编制、现金流量核算,实际成本明细等功能,基本实现了生产经营全过程实际成本一键式核算和实时监控,从财务视角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也为精细化成本核算体系建设提供了载体和手段。
四是信息技术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电子眼。面向原料采购和产品制造,建立数字化的质量缺陷多维分析和追溯平台,精确定位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调整和优化原料采购策略、质量管理策略,最大限度的减少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典型应用项目有产线质量分析平台、产线投入产出分析模型。产线质量分析平台建立了统一的质量分析与评价平台,整体提升各工序质管人员质量缺陷分析效率和分析水平,最大幅度地减少产品质量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实现定单工作流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五是信息技术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军。在现有的IT架构中,充分吸纳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信息技术,为企业信息化建立与业界同步、更为灵活柔性的解决方案。典型应用项目有产供销一体化电子商务平台、数字车间。电子商务平台集成了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以产品展示、采购与销售、物流配送、电子支付、情报分析为主要内容,实现供需链信息化和产供销一体化,扩大营销半径,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数字车间是运用物联网、数据库、流媒体等技术,搭建集生产监控与管理功能于一体的数字车间平台,实现企业在原燃料质量与成本透明管理、生产过程优化、产线运行保障、成品及半成品的质量监管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