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钢铁工业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11-08-10 08:46 来源:中钢网 编辑:中国钢材网
一个7000多万人口的经济大省,拥有全国五分之一的钢产量,钢铁工业产值占全省GDP的13%以上、财政收入的20%。“吃饭”靠钢铁,发展靠钢铁。这就是河北。
然而,2010年,河北全省产钢约1.5亿吨,入统重点企业的平均吨钢利润仅有116.32元,远低于钢协会员企业吨钢利润169.41元的平均水平。“一钢独大”,钢铁企业数量多,产品基本趋同,整体竞争力偏弱。面对这样一个现状,作为支柱产业的钢铁,要继续发挥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路在哪里?
“根本出路在于调结构、转方式。”6月22日,今年已经第三次到河北钢铁集团调研的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指出:“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调整结构,控制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转变已经开始。然而,转变的道路却很漫长。河北钢铁工业的转型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控制产能扩张 “规模扩张的路子要堵死”
“每天一大早,天还不太亮,几十辆大货车就早早地排起了长队,等着装货。”回忆起五六年前的市场情景,河北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成品库的天车工刘师傅说:“那个时候钢厂太火了,我们的钢板刚下线,搁在库里还没放凉呢,就被客户催着装上了车。”
这是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火热市场的一个缩影。然而,正是由于高需求的拉动,才使钢铁产能翻倍增长。
高增长带来了产能过剩。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高端产品缺少,多家企业深陷危机泥潭,河北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钢铁产业不转变发展方式,只有死路一条。
2011年2月14日,春节刚过,张云川亲临河北钢铁集团,指出:河北钢铁要做好两篇大文章,一是发展思路要转型,彻底放弃过去追求产能扩张、追求规模增长的路子,确立“效益争前列”的发展思路;二是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下大决心、下硬功夫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必须把过去对钢铁量和规模的追求,转到结构优化、转到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上来,把那个时候发展钢铁的拼劲转到调结构、转方式上来。”6月22日,张云川在河北钢铁集团再次强调,“规模扩张的路子要堵死。”
从河北省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来看,控制产能收到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3696万吨、炼钢产能1888万吨。去年,河北省粗钢、钢材、生铁产量三项增幅10年来首次低于全国的增幅,分别低出4.78、6.25、6.41个百分点。
但是,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实际情况的发展仍然不容乐观。今年上半年,河北省粗钢、钢材、生铁产量三项增幅分别达到15.06%、14.0%和13.6%,再次比全国产量的增幅高出5.46、1.2和5.2个百分点,显示出控制钢铁生产总量的困难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民营钢铁企业的产能扩张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今年上半年,有统计报表的河北民营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增幅高达20.1%,高出全省增幅5.0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增幅10.5个百分点。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各省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分解情况,今年钢铁行业须淘汰落后炼铁能力共计3122万吨,其中河北省须淘汰936万吨,占总数的30%;须淘汰落后炼钢能力共计2794万吨,其中河北省须淘汰1608万吨,占总数的57.6%。河北已经成为全国落后钢铁产能最主要的集中地。如果这些落后产能难以如期淘汰,河北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只会与全国越拉越远。
调整产品结构 “要舍得成本采购成熟的、先进的技术”
面对当前钢铁产品严重供大于求的矛盾,常规产品市场销路、盈利能力每况愈下,在此大环境下,传统钢铁企业盈利靠什么?
“要舍得成本去采购技术,采购成熟的、先进的技术。”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在河北钢铁集团石钢调研时指出。
河北钢铁集团石钢公司,在10多年前还是一家普普通通的传统企业。如今,他们生产的汽车用钢批量销往奔驰、宝马、奥迪、红旗、丰田五大名牌汽车公司。今年上半年,石钢的高端、高价、高效的产品比例达51.92%,同比增长12.32%,其中有4个产品的售价超过了1万元,销售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微利时代,石钢业绩的背后,是他们加强了技术合作。早些年他们跟日本丰田公司达成技术协议,丰田公司先后7次派技术专家参加研发。不到一年时间,就一举取得了丰田认证。
前些年火热的钢铁市场,使钢铁企业更重视产能、规模,忽视了技术进步、品种研发。当今天的市场逼迫得企业需要技术创效、需要品种质量时,企业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曾经的历史“欠账”。河北1亿多吨的钢铁产能,100多家钢铁企业,却没有一家中试工厂。过去,钢铁企业在生产线上搞研发,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代价。
7月的盛夏,在河北钢铁集团,投资3亿多元的中试基地正在加快建设。这是该集团引进国际一流的设备和检测仪器,建设的河北省首家钢铁科研基地。“未来5年,集团每年将拿出销售收入的2%左右作为研发投入。聚全集团之力,用最好的人才团队,研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盈利水平高的拳头产品,尽快缩短产品档次差距,提高整体竞争实力。”王义芳说。
与此同时,部分河北民营钢铁企业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了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如国丰钢铁的新产品定位瞄准冷轧彩涂镀锌、冷轧冲轧、电工钢及石油管线钢四大系列产品。前进钢铁转向生产中高档家具用钢。建龙钢铁投资50亿元建设电渣重熔钢和弹簧钢项目。津西钢铁则与安赛乐米塔尔合作生产国内市场极为紧俏的钢板桩,并于6月份轧制成功。
然而,除了上述省内优势企业外,河北钢铁工业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在其他企业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从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工业装备情况看,目前大部分高炉在1000立方米以下,转炉在120吨以下。河北民营钢铁企业甚至没有一家是从采选、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到节能、环保、循环等工序环节综合配套、集成发展的钢铁联合企业。当全国主要钢铁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开始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产业链拓展等方面的时候,很多河北民营钢铁企业仍然在进行淘汰落后产能、工艺技术装备的配套完善和补齐节能环保投资等。而这些民营钢铁企业在进行淘汰落后、配套技改的过程中,会否引发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同样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加快兼并重组 “钢铁行业的重组,河北省还要继续做工作”
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河北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逐渐增多。
除了河北主要的国有钢铁企业均并入河北钢铁集团外,截至目前,多家民营钢铁企业已经进入了重组的序列。例如,河北钢铁集团集结了邯郸地区的新金、裕华、金鼎重工、永洋,邢台地区的龙海、吉泰,石家庄地区的敬业,唐山地区的松汀、九江、燕钢、荣信、鑫达等12家企业;津西钢铁重组了迁西有利、迁西赵庄子钢铁、丰润正达等企业,组建了年产量1100万吨的津西钢铁集团;唐山国丰联合丰南瑞丰、贝钢、金友、粤丰、清泉钢铁、福丰、顺兴、汇杭特钢、丰南荣程特种钢材等企业组建了唐山渤海钢铁集团;在黄骅港区以沧州中铁装备制造为主体兼并邯郸纵横,重组为河北纵横钢铁集团;新武安钢铁集团收编了武安市当地普阳、文丰、文安、东山、烘熔、明芳等12家民营钢铁企业;建龙重工在唐山建龙与承德建龙并为一体的基础上,又控股丰润宝泰,现正在向周边企业寻求联合重组。
对此,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评价:“河北省的工作不能到此为止,河北省的钢铁生产能力占全国的近1/3,因此,钢铁行业的重组,河北省还需要继续做工作。”
一方面,从数量上看,除了上述企业之外,河北至少还有35家涉及至少4000万吨钢产能的民营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方向尚不够明朗。而从已重组钢铁企业的进展情况来看,除河北钢铁集团之外,目前仅有津西钢铁集团、建龙重工集团完成了资产重组,其他民营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还基本处于渐进过程,连实质性的联合都没有完成,更不用说重组的进程了。另一方面,对于已经进行了重组的传统钢铁企业,如何实现集团化的发展也仍然须进行实践。
由于历史原因,传统钢铁企业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人员多、队伍臃肿。近些年来,随着装备不断升级,人员多、劳效低已经严重束缚着先进生产力的释放。例如,河北钢铁集团是由不同地域的7家传统钢铁企业组合而成的,一方面钢铁主业从业人员队伍庞大,另一方面企业现有的一些非钢资产闲置或资产回报率并不是太高。
唐钢,是河北钢铁集团最大的钢铁子公司,拥有员工近4万人。近两年,钢铁主业利润微薄,该公司吨钢人均成本比国内领先企业高出200多元,仅此一项,1年就得多支出人工成本近10亿元。如何给钢铁主业队伍“减负”?唐钢决定,钢铁主业人员向非钢产业实现“转岗”,并作出承诺:“转岗人员待遇不变,劳动关系不变,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不变。”到今年5月底,唐钢非钢单位从业人数已达1.42万人。据《中国冶金报》记者了解,按照目前的进展,唐钢钢铁主业在岗人员年内将降到2.5万人,人均劳效步入行业先进水平。2010年,唐钢非钢单位唐龙公司、气体公司、创元方大公司的销售利润率分别高达29.27%、12.93%、10.59%。
为了逐步改变“一钢独大”的现状,在正在实施的《河北钢铁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河北钢铁集团已将“资源产业、金融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规划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王义芳表示:“物流业未来5年营业收入争取贡献1000亿元,到‘十二五’末,形成年3500万吨的铁精粉生产能力,资源自给率提高一倍,装备制造业、金融产业大大提升集团的综合竞争实力。” 未来5年,在产能不增加的情况下,河北钢铁集团将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翻番。
然而,对于大多数河北民营钢铁企业来说,对通过联合重组发挥协同效应和提高竞争力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钢铁微利时代下的转型发展尚缺乏战略思路。这些都考验着河北钢铁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决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