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本钢双双澄清合并传闻 分析人士称合并仍存可能
发布时间:2016-09-21 09:06 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蓝雨
继宝钢和武钢宣布重组后,业界一直在猜测接下来还会有哪两家钢企宣布重组。随着9月20日,鞍钢股份和本钢板材双双停牌,似乎上述问题似乎有了答案。就在大家热议鞍钢和本钢合并时,两家上市公司却同时发布澄清公告,均表示对合并之事不知情。
根据公告内容显示,两家公司分别指出,有媒体称:下一步的钢企重组将是鞍钢、本钢重组的实质性推进,下一个国家推动的兼并重组对象将是鞍钢和本钢,马上就会研究,到年底可能就会对外公布。两家公司分别表示,经过向公司控股股东核实,截至目前,对上述报道中所提及的有关鞍钢、本钢重组事项,控股股东及公司均不知情。公司目前无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虽然两家公司分别紧急澄清,但有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钢企合并是大趋势,判断未来两家公司还是有合并的可能。”
两家钢企仍存合并可能
自2015年,工信部曾就《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进一步组织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兼并重组,到2025年,前十家钢企粗钢产量全国占比不低于60%,形成3到5家在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钢铁集团。
另外,某国有大型钢企董事长也曾公开表示,中国的钢铁行业若要削减过剩的供应,整合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正在制定政策以削减过剩的钢铁产能,包括鼓励钢铁行业的并购。由于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兼并与整合就成为了钢铁去产能的重要方式。
“兼并和整合早已经成为了钢铁行业自救的出路,随着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进程的深入,国内地方钢企的兼并重组也将相继拉开帷幕,钢铁行业的新一轮整合重组也将成为下半年各界关注的焦点。”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如是表示。
作为本次重组传闻的“主角”,据公开资料显示,鞍钢集团于2010年5月份,由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重组后的鞍钢集团公司已形成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发展格局,是国内最具有资源优势的钢铁企业,旗下有A股上市公司鞍钢股份和*ST钒钛。
本钢集团是由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台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合并重组而成,现已形成年产2000万吨优质钢材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旗下有A股上市公司本钢板材。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早在2005年时,上述两家公司曾发生过重组。早在2005年8月16日,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和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成立了鞍本钢铁集团,并在沈阳举行了揭牌仪式。
至于当时两家公司重组的原因,有钢铁行业分析师曾猜测,是由于辽宁省想把本钢留在省内。当时,我国钢铁行业掀起一波兼并重组的高潮,目的则是做大做强。宝钢、武钢纷纷开疆拓土,即使在辽宁省内,就特钢领域,抚顺特钢、大连特钢已重组在先,随后又跨省和北满特钢重组,最终成立东北特钢。“本钢当时是辽宁本溪的纳税主力,为防止被外省大的钢企兼并,和鞍钢重组留在省内是缓兵之计。”有分析师如此表示。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宝钢和武钢重组消息公布之前,两家公司的高管还曾分别表示,宝钢、武钢合并重组的消息只是空穴来风,但没过多久,合并变成事实。
三季度钢企盈利或继续回暖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钢铁、煤炭行业化解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我国要在三到五年内化解1亿至1.5亿吨粗钢产能。为了妥善解决去产能过程中的富余人员安置等问题,国家还为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设立了1000亿元的专项奖补资金。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连月来纷纷出台了各地去产能计划。按原计划2016年全国减压粗钢产量的任务为4500万吨。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今年7月,全国累计完成钢铁产能减压2126万吨,完成了年度任务的47%。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钢企的利润明显好转。据中钢协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99家大中型会员钢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099.74亿元,同比下降11.9%;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63.48亿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54.38亿元。
截至9月20日,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的申万钢铁行业中35家上市公司,已有6家公布了三季报预告,虽然,宝钢、武钢、重庆钢铁等龙头钢企并未公布业绩预告数据,但就公布三季报预告的企业业绩来看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目前,公布三季报的6家上市公司中没有预告亏损的企业,更值得注意的是,这6家公司中有5家公司预计三季度净利润破亿元,其中三钢闽光以预计净利润4.09亿元至6.03亿元暂为盈利王,同时,公司以193.08%的净利润增幅,暂居三季报预告钢企中首位。
虽然钢企的日子比前两年好过了,但是需要看到的是,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仍存在,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去产能的进程中,应该让市场成为主导力量,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实现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等整合,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实现整个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