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对潜在系统性风险必须充分认识
发布时间:2014-03-24 08:39 来源:中钢网 编辑:蓝雨
“对于钢厂和钢贸商来说,对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必须充分认识,增强防范意识。”上海市钢贸商副会长、上海五波钢结构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探索应对系统性风险带来危机的策略和举措,防患于未然。”
任庆平说,如今钢厂和钢贸商面临的风险不是某一方面,而且变得系统性、全面化,压力也日趋增大,可不能掉以轻心呀。
接着,任庆平对系统性的潜在风险进行具体的阐述,他认为钢厂和钢贸商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潜在的风险在增大,在未来几年还将进一步显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感暴发之后,为应对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这4万亿投资规模,拉动钢材消耗,随之各地政府支持钢铁企业扩张钢铁产能,而这场冲动扩张产能的热情一直持续到2013年。据业内的调研显示,“中国钢铁企业的产能在不断释放,扩张冲动还在继续,2013年已开工项目为510个,在建投资规模2699亿元,如果上述在建、设计、规划项目全部投产,我国炼铁能力将达9.15亿吨,炼钢能力将达到10.2亿吨”,从而造成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以热轧H型钢为例,目前国内的产能达到2000万吨,而市场需求量仅700-800万吨。况且,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具有结构性特点,即落后产能和一般水平产能占较大比重。落后产能装备水平低、物耗能耗高、环境污染重、节能环保配套措施不完善、缺乏竞争力。正是由于产能的过剩,需求不足,供需矛盾凸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钢铁企业和钢贸商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
然而,钢铁行业“去产能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慢,平稳增长,钢材需求的强度在减弱。因此,2-3亿吨过剩的钢铁产能,需要5-10年才能完成去产能化。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潜伏着种种风险,其带来的影响和冲击,甚至是钢铁生产企业和钢材贸易企业所无法预料的。
二是地方债务危机,对钢铁企业和钢贸商带来的潜在风险。在4万亿投资的刺激下,各地政府盲目扩大投资规模。据了解,4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中,中央财政只出1.18万亿,剩下部分由地方财政来出。因此,为了拿出足够的资金以融通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地方政府开始大规模使用地方融资平台作为自身融资中介。地方政府以土地、基础设施、地方国企股权等资产作为资本金注入融资平台,再由融资平台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最终将募集资金用作基础设施投资,从而造成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根据审计署在近期公布的第二次普查结果,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债务已经飙升至17.9万亿元,占到GDP的33%。其中地方融资平台的相关债务已经超过10万亿元。而根据一些国内外投行的会计,当前中国政府的真实债务占GDP水平或在70%-80%。如此巨大的债务,地方政府再靠出卖土地来偿还,已经不可能了,国家对耕地面积确定保护红线,同时出台严格监控土地出卖政策,对房地产继续实行宏观调控。此举将使地方政府用卖地还债已难以为继,而如果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始向下调整,则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的风险会同时爆发,那么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行业,将承担巨大风险的考验,受其冲击是首当其冲的。
三是钢贸商面临崩盘的巨大风险。这一些与上述的钢铁产能过剩和地方债务危机所潜在风险直接相关,钢贸商的融资越来越困难。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在钢贸领域出现一系列因资金链断裂,导致银行坏帐,受到银行诉讼案件频发。最近,上海钢贸圈里又发生“钢铁大王”4亿多资产被查封事件,这是钢贸企业在融资担保上暴露的资金链断裂问题。由于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矛盾加剧,钢材贸易处于微利、无利,甚至亏损的境地,一些钢贸企业通过钢材质押,向银行贷款,然后将贷款得到的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业、期货、股市等高风险行业,有的甚至放高利贷,钢贸行业的这类融资担保公司大批涌现,张三给李四担保,李四给王五担保,王五再给张三担保,已经形成了一张看不见的资金利益大网。一旦其中一家出问题,全部受牵连,一些钢贸公司老板偿还不了就“跑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增多,于是银行对钢贸企业收紧贷款,有的银行对钢贸业“只收不贷”,或暂定贷款,钢贸企业因此崩盘、倒闭的不少,在上海地区经营建筑钢材的福建周宁藉钢贸企业大部分已经崩盘、关门,退出钢贸圈。而如今钢贸业“崩盘潮”正从南方向北方蔓延。最近山东有家钢贸企业深陷融资担保漩涡而崩盘倒闭。关联方倒闭,提供担保的企业资产被冻结,资金链绷紧,商户上门讨债,这些在华东和华南钢贸圈屡屡发生的危急事件,如今已烧到了北京、天津、山东等北方地区。无疑,钢贸企业因此而造成的潜在风险将日趋严重,钢贸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任庆平说,钢铁企业和钢贸企业面临的系统性潜在风险还体现在其它方面,诸如,市场环境日趋严峻;产品同质化竞争不断升级;货款拖欠越来越严重;兼并重组、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效益每况愈下;等等,这些方面的潜在风险都很大,随时随地都可能爆发。这迫使钢厂的钢贸商必须有危机感,对系统性风险有充分认识。
那么如何应对,防范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呢?对此,任庆平回答说,对于钢贸企业首先要确立未雨绸缪、及时应对的思想准备,树立防范风险意识,把控制风险放在首位。对于钢厂和钢贸企业都要根据市场变化的环境,去努力与之适应,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追求规模,靠规模取胜已经不行了。现在有的钢厂还在追求规模效应,盲目扩大产能,如华东地区有家钢厂已经有了2条中板生产线,最近又上了一条厚板生产线,说是中板、厚板配套,品种规格齐全。其实这种经营思路相当危险,片面、盲目追求品种规格齐全,加剧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潜在的风险很大。
任庆平还谈到,钢厂和钢贸商应对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冲击,应建立厂商的战略联盟,共同增强防范和抗御风险能力。比如厂家和商家联手,在区域内发挥各自的自身的优势,钢厂发挥其产品优势,钢贸商发挥其销售渠道优势,共同在做专、做精上下功夫,确立“差异化竞争”理念,不搞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在“细分市场”上取得更大的市场占有份额,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还有,以标准取胜,扩展国际市场。”任庆平说,钢材生产标准,对于钢厂和钢贸商拓展市场,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至关重要。目前国内钢厂所生产的钢材大都是以国标为主,而以美标、欧标、德标、法标为标准生产的钢材很少,这就使国产钢材出口受到瓶颈的制约。韩国的一些钢厂就不一样,他们的H型钢,其中30%-40%是按照美标或欧洲一些国家的标准生产的,因此每年有40%的H型钢出口美国或欧洲,60%在国内销售。而我国生产的H型钢由于以国内标准为主,很难打入国际市场,近年来国产H型钢出口量越来越少。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H型钢的标准,阻塞了出口渠道。
任庆平还提出国内钢铁企业应改变经营作风,放下架子,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不应人为设置障碍,使得销售渠道越来越狭窄。他举例说,在韩国,客户向钢厂订购20吨H型钢,都没有问题。而在我们国内,订货量必须达到1000吨,或2000吨,钢厂才能给予排产,20吨的订货量,是不可能安排生产的。钢厂要考虑自身的规模效益。这就人为地阻碍了市场的拓展。难怪如今韩国已成为H型钢的国际交易中心,世界各地的客户都在韩国采购H型钢,出口量逐年增长。
最后,任庆平说道,随着国内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以及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利率水平上升,加上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造成的市场竞争白热化,国内钢材市场环境更趋严峻,钢厂和钢贸商面临的系统性潜在风险日益增长,一批钢厂将因此而倒闭,大批钢贸企业因此而崩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此,钢厂和钢贸商要增强防范风险意识,要看厂商如何未雨绸缪,及时应对。